
金屬表面局部物理或化學性質不均勻的區(qū)域。包括非金屬夾雜物及其他第二相顆粒、位錯或晶界露頭、吸附雜質原子、表面空位或臺階等。表面缺陷是原子活性較高的部位,常常成為金屬腐蝕的始發(fā)處。
硫化后的橡膠制品,有時表面會有疤、起泡、裂口、海綿狀、色澤不一致、重皮等缺陷,這些缺陷多半由于硫化壓力不足、硫化前表面有污損、膠料硫化速度過快或欠硫過硫等原因造成,為避免出現這些弊病,應嚴格操作要求,控制好工藝條件。
表面缺陷是制品應力感生的結果,不同的表面缺陷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形成原因,探尋這些原因并加以避免是獲得高品質產品的必經之路。對于注塑制品而言,表面缺陷是常見的質量問題。一般,可見的表面缺陷包括開裂、銀紋、紋道、波紋、波痕和脆化等。這些缺陷不只會影響制品的外觀,更主要的,它們還表明制品的成型過程是失敗的。通常,這些表面缺陷是由制品的內外應力超過制品本身的強度而引起的。這種應力感生的缺陷與生產環(huán)境、加工工藝及聚合物材料本身有關,有時還涉及到模具或制品的設計。因此,近距離地觀察一下制品缺陷的樣子,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常見的表面缺陷各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紋道(或者波紋、波痕)通常出現在流體的前緣。當流峰出現停頓、壓力聚集,接著再向前流動一小段距離,然后再停頓時,就會形成紋道。這種缺陷與流峰壓力不足或者注射速度減緩有關。脆化則是由過度充?;虺淠2蛔阋鸬?。此外,聚合物的污染或降解,或者接觸了環(huán)境應力開裂介質等,也會引發(fā)脆化問題。開裂既可出現在制品的局部,也可在整個部件上出現。銀紋則是由細線或小裂紋引起的發(fā)白現象,通常局限在一個小區(qū)域上。
通常情況下,表面波紋可能是由以下3種加工問題之一而引起的,包括:壓力或體積問題、位置或轉移問題,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溫度問題。一般,對第一階段充模壓力的限制或者對速度控制的不到位是波紋產生的根源。
過低的熔體溫度或模具溫度是導致缺陷的另一個根源。利用熱探針技術或合適的紅外傳感器可檢查熔體的溫度,以確保熔體溫度處于材料供應商推薦的范圍內。對于開裂、銀紋或者脆化問題,應尋找與加工相關的應力原因,如注射太快或太慢。注射過快會使分子取向度過高,這對于薄壁制品而言尤其如此。因此,要考慮澆口分布的合理性,以此提供合適的分子取向以及熔接線分布??梢試L試快速和慢速注射制品,從中來觀察取向結果。如果制品恰好在脫模后發(fā)生開裂或產生銀紋,那么最好在制品頂出前對其進行檢查,然后徹底減慢頂出速度,看問題是否繼續(xù)發(fā)生。如果問題出在頂出方面,就應看看模具的脫模倒角是否合理。通常,在頂出方向上不恰當的拋光、太高的頂出速度以及頂出區(qū)域不夠大等,都會引起這類問題。過度充模或充模不足會引起制品的脆化。這是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制品內應力過高,特別是在澆口附近。一般,在澆口處的過度充模會引起聚合物鏈之間被壓縮得太緊密。在室溫下,過度充模制品的分子鏈仍會做一點自由移動,但是在低溫下,制品收縮則使分子鏈間擠壓過度而導致開裂。通常,堆積過緊的分子鏈會產生殘余壓縮應力,使得制品變脆。此外,當澆口附近充模不足時,會引起聚合物分子鏈在冷卻時太松散,導致拉伸應力的產生,從而削弱澆口附近的強度。
要檢查充模是否過度或不足,可進行澆口密封分析,以此來確定制品冷卻或澆口封閉需要多長時間,同時測試澆口密封和不密封情況下的制品性能(根據應用需要確定)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熱循環(huán)檢測對于避免制品的翹曲缺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翹曲缺陷是制品在由熱變冷、然后再變熱的過程中引發(fā)的。因為分子在受力下會試圖消除應力,因此熱循環(huán)會告訴你分子是處于應力狀態(tài)還是松弛狀態(tài)。